如梭歲月憶崢嶸,夢里回回到二中。<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游子今朝千里至,師生聚首意濃濃。 這是我臨來母校時寫的一首小詩(七絕),表達我幾十年來對母校的深深懷念<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五十一年前,我懷著不小的心愿,匆匆地離開了教我知識、教我做人,給我力量、給我理想的母校,去往首都北京,就像那一葉生命的風帆,從東海之濱,從母校二中,揚帆啟航了。這一啟航,一晃就過了半個世紀。 今天,我終于有機會再回母校,同大家一起慶祝莆田二中133周年校慶暨第三屆新桃李獎教獎學基金頒獎大會,我的心情真的無比激動。首先,我要向我親愛的母校致以誠摯的生日祝賀!向二中的校領導,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碑斈甑男』镒?,如今已是兩鬢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了。坐在大家面前,我仿佛又回到了五十一年前,回到了1960年的“五·一”節前夕,想起當年福建省教育廳廳長 刻苦學習 感恩母校 我是 我從小就失去父愛,是母親含辛茹苦把我拉扯長大的。記得我上小學和中學時,每每為我新學期開學,母親就犯愁。有一年為了我和我姐姐的學雜費(我姐姐比我高兩個年級),母親把家中一張雙人床賣了。還有一年,還賣了她結婚時的銀飾。我念初中時,根據家中的困難情況,學校給我丙等助學金(好像是每月3元錢)。我們姐弟倆從小就知道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所以,除了刻苦學習外,還利用暑假想方設法掙點學費錢。我上大學的六年,不僅免交學雜費,每個月還發給15.50元的助學金(其中12.50元是伙食費,3.00元是零用錢)。大學四年級時,高?;锸迟M標準從每月12.50元提高到15.50元,我的助學金也由每月15.50元提高到18.50元。要知道,當時的清華大學,只有孤兒或家長喪失勞動力的窮苦學生,才有可能享受每月4元錢的零用錢。家境好一點的,除了公費醫療外,其他所有費用包括伙食費都要自己負擔。我的待遇比上師范大學吃飯不要錢的待遇還要高。寒暑假時,幫教授謄寫書稿,每天掙一元錢,以作為回家的路費??梢哉f,我的整個學生時代,都是在略顯貧寒的環境中過來的。尤其是大學期間,基本上是由國家供養我上的學。 高中三年的學習是異常地緊張、繁重的,同時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曾經歷了無數次各門功課的大考小考;也經歷了勤工儉學(為顧客洗衣服),挑大糞、插稻秧、植樹造林和上山挑柴燒炭,土高爐煉鐵的磨練?!?SPAN lang=EN-US> 高中的三年,又是我們學業長進的關鍵三年。當年的莆二中,擁有一批教學經驗十分 是母校奠定了我數、理、化學習的較好基礎;是母校培養了我對文學、藝術的濃厚興趣;是母校激發了我學習俄語的極大熱情;是母校鑄就了我知難而進、永不言敗的品格。 努力工作 報效祖國 我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國防科委18院1803所(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字828部隊)工作。1970年初轉到總字815部隊(第五研究院)。1974年5月,再轉中國科學院建筑設計院工作至今。所以,我這45年來,大約是前7年在部隊系統工作,后38年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在部隊系統時,主要從事航天(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發射基地及其他國防工程設計。在中國科學院38年,我所從事的工作面更寬了,前10年以科研建筑為主,后28年則有科研建筑、工業建筑、民用建筑和一些其他性質的建筑設計。 由于我是學理工科的,大學在清華讀的書,畢業后又有一段在國防科委工作的經歷,所以,我有幸曾在中國有名的“三錢”手下學習和工作過(“三錢”就是清華大學的錢偉長、第五研究院的錢學森和中國科學院的錢三強三位著名科學家)。又由于我長期在中國科學院工作,所以我有幸多次見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以及數、理、化、天、地、生各個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有時還聆聽他們的親切教誨。 我1966年大學畢業,由于“文化大革命”,12年之后才由技術員提升為工程師,并且是作為“破格提拔”的。因為1978年是我國自1965年停止職稱評定后,恢復職稱評定的第一次,多年來沒有評職稱,競爭是相當激烈的。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1963年的大學畢業生只能有少部分人晉升,1965年畢業能晉升的更是鳳毛麟角了。我當時在中國科學院建筑設計院和大氣物理研究所兩個單位上班,但每月只領一份56元工資。當時大氣所就有四個工程同時開張:一個是當時亞洲最高的氣象鐵塔——余秋里副總理批建的 我的工作非常緊張,因為兩個單位爭著要我。一開始每周4天在設計院,2天在大氣所。后來4天在大氣所,2天在設計院。有一次,我從河北香河大氣所綜合觀測站工地回北京所里,剛走到樓下,4樓就有人喊我,說讓我立即趕到山西昔陽大寨去,就把火車票往下扔。我這是剛坐長途汽車回來,顧不上喝口水、擦把臉,掏了掏口袋里的全國糧票和零用錢湊合夠用,撿起地上的火車票,向后轉,風風火火趕火車又奔山西昔陽的工地去了。還有一次,是我在香河大氣所觀測站工地得了急性痢疾還是什么“1號病”,一天拉肚子10 多次,到后來直拉膿血出現虛脫,工地上的人把我拉到北醫三院急救,打了2天吊針后不拉了,我卻突然“失蹤”了。因為大夫不讓走,要我休息一星期,于是我先斬后奏,悄悄地坐長途汽車回香河工地去了,我知道當時工地離不開我……。 當年我住在大氣物理所一棟實驗樓的四層,這四層是家屬住的筒子樓,衛生間和盥洗間都是公共的。由于我經常白天忙大塔工程和計算機房工程這兩個工地,晚上要搞設計院的設計,所以半夜不睡覺是家常便飯的事。下半夜我經常在盥洗室里會遇到一位業余時間搞美國雜志翻譯的科學家,一見面,我們便很開心地聊幾句。我叫他“夜貓子”,他叫我“陳秀”。他說水滸傳里有個“拼命三郎”叫石秀,看我也是個“拼命三郎”,應該是好樣的,就叫我“陳秀”。 我來回穿梭于兩個單位,一邊搞設計一邊搞科研基建的管理。我真的像1958年大躍進時代那樣,拼命地努力工作,因此在兩個單位都得到好評,我的工作成績也比一般同事要突出一些。所以,雖然被“文化大革命”耽誤了那么多事,也耽誤了那么多人才,我們設計院從1955年到1966年總共有12屆大學畢業生同時競爭中級職稱,最終我還是經過中國科學院某領導親自找我面談后,被“破格提拔”成為1978年的工程師。 由于時間有限,我無法詳細介紹我的全部工作經歷,請各位原諒。下面我扼要介紹一下我的主要工作簡歷和現狀: 我1978年12月晉升為工程師之后,又過了8年的1986年12月晉升為高級工程師,并從此確立了我在中國科學院建筑設計院的學科帶頭人地位。從1987年年初開始,我擔任設計院的副總工程師、專業總工程師,并兼任給排水專業室主任(后來叫給排水專業設計所所長)。1992年12月晉升為研究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6月后,退居二線,擔任設計院的顧問總工程師至今。 我現在還是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給水排水研究分會第一屆理事會名譽理事(目前全國總共有19名),我同時又是中國建筑工程學會會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科研工程研究會會員、北京市評標專家,中國科學院基建工程技術專業研究員級職稱評定委員會 委員(1995年起)等。 我是在清華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完全回到中科院建筑設計院上班后,開始擔任黨支部書記,大概有五六年時間。后來一直擔任黨委委員到我退休后的第三年為止。在幾十年的工作期間,我曾多次獲得過設計院的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和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先進職工、先進標兵等榮譽稱號。 我曾應日本山下株式會社之邀赴日訪問,并多次輔導日方進行“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工程的設計;也曾應俄羅斯科學院邀請,率團訪問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與俄國同行進行廣泛的技術交流;還曾率團去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參觀學習;我還為了我國重點科技工程之一——西北某地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工程,赴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一些歐洲國家考察學習;我更多的是為了我國的航天工程和其他一些國防工程,天南地北奔波,夜以繼日苦干。 參加工作45年多,我得到了一些榮譽,也遇到過許許多多的困難,受到過一些委屈,甚至遭到過一些挫折。但是,只要堅信自己的主張是對的,是值得付出的,那就應全身心地投入,百折而不撓。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只要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已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曾在1989年底為我寫了一副題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回顧今天我所走過的45年來的工作歷程,我是取得了一點點成績,這和我在中學時代,尤其是與高中三年打下的知識基礎有很大關系,也和我始終如一、刻苦認真學習有關。前面我已經講過了,是母校奠定了我數、理、化學習的較好基礎;是母校培養了我對文學、藝術的濃厚興趣;是母校激發了我學習俄語的極大熱情;是母校鑄就了我知難而進、永不言敗的品格。我衷心感謝母校對我的培養和教育!母校的歷史是光輝燦爛的,她比我大學的母校清華大學、甚至比北京大學的歷史都要長。莆田二中在我的心中是神圣的,是偉大的,是永遠值得二中所有學子感恩戴德的!不管歲月的長河怎樣流逝,不管離校的年代如何久遠,愛校之心、感恩之情是永遠永遠的! 幾點希望 籍以共勉 下面,我對在座的校友們提幾點希望,與大家共勉。 一、要胸懷大志、報效祖國。 二、要尊師重教、團結友愛。 三、要認真學習、刻苦鉆研。 四、要博覽群書、全面發展。 五、要謙虛謹慎、助人為樂。 六、要不畏艱難、百折不撓。 總之,希望同學們要成為一名有理想、有抱負、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努力學習、興 趣廣泛、不怕挫折、剛毅堅強的好學生。希望畢業班的同學們“苦干七個月,爭取上一本(一類重點大學)”,更希望你們中有人能成為我的大學校友。 說到我希望在座的今后能有人成為我的大學校友,我就想趁此機會談一談北京清華大 學的一些情況。我的母校清華大學號稱“紅色工程師的搖籃”。當年學校提出學生們要成為“又紅又?!钡纳鐣髁x建設人才,要“一專多能”、“精一通多”,要求每個學生將來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我們土木建筑系的正系主任有2位,一位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如今成為40位中華文化名人之一的 我進清華后,除了繁重的學習以外,也被卷入了“一專多能”、“精一通多”,全面發展,多才多藝的熱潮中,有時真有點難以招架。 首先是學業成績。學校規定,凡有一門主要科目補考后不及格就不能畢業,只能算肄業。兩門不及格直接留級。四門不及格(包括非主要科目,還包括平時老師課堂提問及學生上交的作業在內),就要被勒令退學,連補考的機會都不給,直接卷鋪蓋走人。我所在的小班這幾種情況的人都有。到大學畢業時,我們小班的淘汰率達到28.6%。我們說,淘汰的太多了,梁先生卻說淘汰的太少了,他們班到畢業時只剩下3名同學了。 我們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六年中還有大量的課程設計以及校內外、京內外的實習,最后還有半年以上的畢業設計。連工廠里的翻砂鑄造、電焊、氣焊,車、刨、銑、銼、鋸,鋼筋混凝土的綁扎、澆注、振搗,基礎的挖掘、夯實,直至經緯儀、水平儀的操作……“十八般武藝”都要求我們掌握。 其次是課余生活。我一進清華就參加了學校文工團和體育代表隊,文武都來,左右開弓。當時清華文工團的水平很高,我吹拉彈唱的水平都不行,就去考文藝創作,耍耍筆桿子。所以在清華的六年,我一直在搞文藝創作活動,寫影評、雜文、隨筆,也寫點詩歌,改編和創作過劇本。但更多的是結合國際形勢,一夜之間要求寫出來的街頭活報劇、口號詩,或是各類文藝講座報道等。體育代表隊我一開始混進了男子花劍隊,后來又到系隊跑4× 由于我在文藝方面的努力,大學三年級擔任了文藝社團的秘書長職務,這使我有機會廣泛接觸我國文藝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著名詩人臧克家、馮至(北大西語系主任),語言學家王力,電影導演謝添、謝晉、謝鐵驪、崔嵬、成蔭、凌子風、陳懷凱、陳方千,電影演員項堃、張平、孫道臨、高博、上官云珠、謝芳、秦怡、秦文等。電影評論家、作家兼書法家謝逢松,人藝演員于是之,指揮家秋里、嚴良堃,音樂家馬可,地理學家侯仁之等等。參加工作后,我又認識了國畫大師葉淺予和他的電影演員夫人王人美,畫家盧沉、畫家趙士英,電影演員凌元、黃素影、唐國強,人藝著名演員呂恩等。 我之所以和這些人認識,而且和其中的一些人過往甚密,主要的目的在于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在文學、藝術上的高超技藝;另一個目的,在于接近、了解、熟悉他們的工作和學習情況。幾十年來,我不僅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有意識地廣泛涉獵文化藝術的某些領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盡可能使自己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精一通多”的人才。 |